近日,我院普外Ⅱ科靜療團隊成功完成首例隧道式PICC置管,為一患有肺部惡性腫瘤且血管穿刺困難的男性患者順利完成后續(xù)靜脈治療提供了安全舒適的血管通路保障。
該患者此次入院行4個周期的化療,需要留置中心靜脈導管。科室靜脈治療小組對患者進行評估后,發(fā)現(xiàn)患者右側上肢血管直徑小,血管分叉較多,且患者有左側鎖骨外傷史,鎖骨遠心端畸形,導管無法通過,建議患者行輸液港。但患者因化療周期較短,輸液港費用較高,拒絕置入輸液港??紤]患者意愿,在征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后,靜脈治療小組最終決定為患者行隧道式PICC置入。
由于醫(yī)院沒有隧道式PICC包,普通PICC置管包沒有隧道針,結合患者實際情況,靜脈治療小組決定經(jīng)鎖骨下靜脈穿刺,利用穿刺針及鞘為患者建立隧道轉移導管,將導管出口轉移到更適宜,更有利的位置,縮短導管路徑,有效降低置管后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及導管滑脫的風險,同時,患者也可自由活動,舒適度較高。
經(jīng)過充分準備,靜脈治療小組在超聲引導下從患者右側鎖骨下穿刺成功,順利送入導管,EKG定位確認導管尖端位置,利用穿刺針建立一個約3cm隧道,送入導絲,再利用鞘將導管轉移至胸壁理想位置。術后第二日換藥,傷口無滲血,使用良好,無并發(fā)癥發(fā)生。
此次隧道式PICC技術的開展,為疑難置管患者的血管通路選擇開辟了新的通路,擴大了PICC的適應癥,也降低了導管相關并發(fā)癥的發(fā)生率,提升了患者的滿意度。標志著我院PICC護理技術更加成熟,將更好地為廣大腫瘤患者服務。
小貼士:
隧道式PICC是指經(jīng)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的一種新技術,與常規(guī)PICC的區(qū)別是:通過建立一個皮下隧道,使血管穿刺點與導管出口有一定的距離,并將導管出口轉移到更適宜,更有利的位置。隧道式PICC可在不適合選擇傳統(tǒng)PICC的穿刺位置時進行置管,如腋靜脈,股靜脈,鎖骨下靜脈,無名靜脈,頸內靜脈。
(資料來源 普外Ⅱ科)